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東亞考古學概論
Introduction to East Asian Archaeology 
開課學期
109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人類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盧柔君 
課號
Anth5008 
課程識別碼
125 U188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三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文16 
備註
已修過考古學概論的學生為授課對象,也歡迎外系或校際選課同學選修。
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25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91Anth5008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  東亞海域的文化交流從舊石器時代便已展開,除了人群的移動,器物與技術的交流也始終不輟。然而東亞各國在學術上各自有深厚的傳統,雖在部份議題上提及與鄰近地區的史前人群、技術交流,往往專注於自身國境內的發現,而未能透過整體性的觀點重新省思已知的框架。本課程企圖跨越今日東亞國界上的藩籬,由鉅觀的視角來討論東亞史前密切相關的交流與發展,以相對熟悉的台灣考古學與中國考古學為引,聚焦於台灣考古學較少提及的韓國與日本地區,並進一步展望東南亞地區,藉此探索史前已有的國際社會形貌及台灣自身的定位。本課程將根據時代的不同來討論各地區的遺址環境、出土遺物、生業、社會制度的概況,建構對於東亞史前文化的基礎認識。並透過目前跨域物質文化交流的研究案例,洞察研究的後設理論與方法,討論不同材料、不同方法學的特性,並思考自身的研究取向,探索未來研究的可能性。 

課程目標
一、認識不同東亞國家的學術傳統、史前史架構與研究方法。
二、建立對於東亞各地區出土遺物的基礎認識。
三、將視野擴展至東亞廣域的群體互動關係,培養注重時空脈絡的觀點。
四、理解目前不同學術傳統下的研究取向。
五、解析研究案例,並透過對於類似議題的不同研究方針與詮釋,思考不同考古學傳統的特性與限制,培養學生在反思中自行設計議題與研究方法的能力。 
課程要求
以修過考古學概論的大學二年級以上學生為授課對象,也歡迎外系或校際學生選修。
第一週至第十五週將根據參考書目自編講義,前兩堂課上課,第三堂課進行課堂討論;第十六週至十八週則由同學報告文章與討論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第十六週 期末討論①:東亞與東南亞的交流研究
Francis, Peter Jr.
2002 Asia’s Maritime Bead Trade: 300 B.C. to the Present. Honululu: University of Hawai Press.
Iizuka, yoshiyuki and Hsiao-chun Hung
2005 Archaeomineralogy of Taiwan Nephrite: Sourcing Study of Nephritic Artefacts from the Philippines. Journal of Austronesian Studies 1(1):35-81.
小野林太郎
2005 〈土器・陶磁器から見たセレベス海域の交易・歴史時代―交易ネットワーク・複合社会の発展過程に関する歴史考古学的試論〉。《上智アジア学》23:179-200。上智大学アジア文化研究所。
王淑津、劉益昌
2007 〈十七世紀前後臺灣玻璃珠飾與煙草、煙斗的輸入網絡:一個新的交換階段〉。《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》22:51-90。
臧振華
2012 〈再論南島語族的起源問題〉。《南島研究學報》3(1):87-119。

第十七週 期末討論②:原住民考古學的交點
渡辺仁
1972 〈アイヌ文化の成立--民族・歴史・考古諸学の合流点〉。《考古学雑誌》58(3):47-64。日本考古学会。
王淑津、劉益昌
2007 〈十七世紀前後臺灣煙草,煙斗與玻璃珠飾的輸入網絡—一個新的交換階段〉。《美術史研究集刊》22:51-90。
汪寧生
2008 《民族考古学探索》。雲南人民出版社。
張光仁
2012 〈考古資料的脈絡分析:以瑪瑙珠與硬陶甕為例談起〉。《考古人類學刊》76:5-32
陳伯楨
2009 〈臺灣民族考古學的回顧〉。《邊疆民族考古與民族考古學集刊》1:231-244。

第十八週 期末討論③:東亞各國考古發掘、文化資產相關實務的異同
Ikawa-Smith F.
2011 Practice of Archaeology in Contemporary Japan. In Comparative Archaeologies. Ludomir R. Lozny, eds. Pp. 675-705. Comparative Archaeologies. Springer Press.
文化庁文化財部記念物課、国立文化財機構奈良文化財研究所
2016 《発掘調査のてびき》。同成社。
王明彥
2018 〈文化傳承大業-韓國文化資產分類與管理制度概述〉。《典藏》313:73-75。
王淳熙等編
2007 《2007 文化資產實務執行參考手冊 3:遺址、古物》。文建會。
李汾陽
2010 《文化資產概論》。秀威出版。
楊喬卉
2015 《台韓文化資產分類與管理制度比較研究》中國文化大學韓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。 
參考書目
・書籍
佟柱臣
2004 《中國考古學要論》。鷺江出版社。
劉莉、陳星燦
2017 《中國考古學: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早期青銅時代》。生活‧讀書‧新知三聯書店。
勅使河原彰
1988 《日本考古学史 年表と解説》。東京大学出版会。
斎藤忠
1996 《日本考古学史》。吉川弘文館。
大津透、桜井英治、藤井譲治編
2013 《原始・古代1 (岩波講座 日本歴史 第1巻)》岩波書店
韓国考古学会編
2013 《概説 韓国考古学》。同成社。
韓國國立文化財研究所編
2011 《韓國考古學重大發現(2002-2007)》。科學出版社。
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
2010 《東北亞考古學論叢》。科學出版社。
國分直一
2011 《日本民俗文化誌—古層とその周辺を探る》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。
臧振華
1995 《台灣考古》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。
劉益昌
1996 《台灣的史前文化與遺址》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等。
2016 〈導論—台灣考古學近年研究及意義〉。《臺灣史前史專論》。

・單篇文章
小野林太郎
2017 〈水中文化遺産が語る琉球王国時代の海上交流〉。《歴史と地理》704:27-34。
木村淳、小野林太郎、丸山真史
2018 〈沈没船遺跡とアジア海域史〉。《海洋考古学入門:方法と実践》。東海大学出版部。
坂詰秀一、森郁夫編
1986 〈古代・中世の対外関係〉《日本歴史考古学を学ぶ(下)》。有斐閣。
宋文薰
1980 〈由考古學看台灣〉《中國的台灣》,頁93-220。中央文物供應社。
謝明良
1986 〈日本出土唐宋時代陶瓷及其有關問題〉。《故宮學術季刊》13(4):85-140。
2011 〈臺灣宜蘭淇武蘭遺址出土的十六至十七世紀外國陶瓷〉。《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》30:83-184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上課表現與討論(含出席率) 
30% 
 
2. 
期中考 
20% 
 
3. 
課堂作業 
20% 
 
4. 
期末報告 
3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6  課程介紹:東亞考古學 
第2週
9/23  區域考古學史①:台灣、中國考古學簡史與編年框架 
第3週
9/30  區域考古學史②:日本考古學簡史與編年框架 
第4週
10/07  區域考古學史③:韓國考古學簡史與編年框架 
第5週
10/14  舊石器時代的東亞 
第6週
10/21  新石器時代的東亞:環境、聚落、出土器物概觀 
第7週
10/28  新石器時代的東亞:物質文化交流研究 
第8週
11/04  金屬器時代的東亞:環境、聚落、出土器物概觀 
第9週
11/11  金屬器時代的東亞:物質文化交流研究 
第10週
11/18  期中考 
第11週
11/25  金屬器時代/原史時代的東亞:環境、聚落、出土器物概觀 
第12週
12/02  金屬器時代/原史時代的東亞:物質文化交流研究 
第13週
12/09  歷史時代/原史時代的東亞:環境、聚落、出土器物概觀 
第14週
12/16  歷史時代/原史時代的東亞:物質文化交流研究 
第15週
12/23  歷史時代/原史時代的東亞:社會制度及其產生的作用 
第16週
12/30  期末討論①:東亞與東南亞的物質文化交流研究 
第17週
1/06  期末討論②:原住民考古學的交點 
第18週
1/14  期末討論③:東亞各國文化資產實務的異同